天津肿瘤

肺癌靶向药物加速走向临床治疗手段增多

2022-04-19 19:58:46 来源: 天津肿瘤 咨询医生

肺癌靶向药物“加速”走向临床 治疗手段增多 [标签:url] [标签:科室] 摘要:“肺癌是可以预防的,也是可以控制的。” 在近日由中国癌症基金会和财团法人台湾癌症基金会主办的“首届海峡两岸控烟与肺癌防治研讨会”上,前卫生部部长、中华医学会会长、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表示。 据中国大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,在过去30年间,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%,取代肝癌成为中国致死率最高的恶性 ,排在因癌症死亡的病例数据的首位。 “有研究指出,肺癌患者如果能在早期接受治疗,可以有效提高5年到10年生存率。因此,在加强控烟、治理大气污染、提升健康教育等一级预防措施的同时,摸索出一套适用于中国经济、有效的肺癌筛查方法是目前开展肺癌早诊早治的有益尝试。”陈竺说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对于肺癌的治疗,传统的化疗虽能改善近期 ,但对生存的改善有限,预后较差。而基于分子靶点的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,则成为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研究中的热点,并不断取得进展。 新靶点涌现治疗手段增多 纵观近十几年肺癌靶向治疗药物,可谓是频繁“出彩”。比如,“易瑞沙”(吉非替尼)、“特罗凯”(厄洛替尼)、国产“凯美纳”(埃克替尼)等新药的问世,不仅标志着NSCLC的治疗步入了新时代,也给人们带来无数惊喜。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(EGFR)的基因,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肺癌基因。而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恰恰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—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EGFR-TKI),能够阻断控制着癌细胞的分裂和迁移的EGFR。 然而,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只能选择性地作用于EGFR基因突变型的肺癌细胞,但对EGFR基因不突变的却没有作用。其中,突变型EGFR最常见于腺癌,大约占肺癌的40%。 “EGFR-TKI的 依赖于患者的 细胞是否具有EGFR基因19或21外显子突变,而且这类患者只 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30%~40%,具有这些基因突变的患者采用EGFR-TKI的有效率可达80%,但不具有这类突变的患者 甚微。”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副院长、肺内科主任韩宝惠表示,“因此,人们致力于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新的基因突变位点、针对性的靶向治疗药物和 预测指标。” 而后,研究人员在腺癌细胞中发现了第二种肺癌驱动基因ALK,随后,针对ALK研发ALK激酶抑制剂“赛可瑞”(克唑替尼)用于存在上述基因重排的NSCLC患者的治疗。I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表明,克唑替尼可延长携带ALK基因突变的患者的生存期。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诊治水平。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的支持下,中国医学科学院 医院副院长、 内科主任石远凯教授召集国内肺癌领域知名临床、病理专家,结合自身基因靶点检测结合靶向药物临床试验的实践经验,已于今年制定出“中国EGFR突变和ALK融合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指南(2013版)”。 现在,肺癌的新靶点不断被发现,如her2等。新的靶向药物也在开发中,如三代的EGFR-Tkis、二代ALK抑制剂、Mek抑制剂、HSP-90抑制剂等。先找到靶点后再研发药物,靶向药物走向临床的速度超乎想象。 “驱动基因不断被挖掘,治疗手段越来越多,我们对肺癌的治疗越来越有信心。”解放军总医院 内一科主任胡毅教授表示,“每年的美国临床 学会(ASCO)和欧洲临床 协会(ESMO)年会,我们都能看到新的靶向药物所作临床研究带来的惊喜。” 个体化治疗肺癌可能成为慢性病 “从肺癌内科治疗来看,化疗药物已进入第四代, 越来越高,不良反应越来越少。”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肺癌学组组长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教授介绍道,“然而,化疗药物还是有细胞毒性的,仍不被患者接受。因此,靶向药物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希望。” 据介绍,靶向药物可针对特定靶点发挥作用,最大限度杀伤 组织,保护健康的肺组织,使“肺癌成为慢性病的口号”成为现实。 (实习编辑:庄智伟)
TAG: